引用本文:杨杰,朱乔楠,吴勇民,王华.基于吩嗪类分子的锂离子电池性能与储能机理研究[J].上海航天,2021,38(5):81-88.
【打印本页】   【下载PDF全文】     
本文已被:浏览 504次   下载 394
分享到: 微信 更多
基于吩嗪类分子的锂离子电池性能与储能机理研究
杨杰1,2,朱乔楠1,吴勇民3,王华1
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化学学院,北京100191;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物理学院,北京100191;3.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 空间电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245
摘要: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开发和利用可持续性的清洁能源对于全世界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尤为重要。可反复充放电的锂离子电池由于其循环寿命长、无记忆效应和适宜的能量密度或者功率密度等优点,在新能源电动汽车、可携带电子器件以及航空航天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受具有氧化还原活性的微生物产物启发,开发了基于吩嗪(PHN)活性中心的PHN类化合物正极材料。通过光谱测试深入分析了PHN分子的电化学过程,揭示了PHN分子的储锂机制。最后通过合理的分子工程设计,开发了基于PHN衍生物的2,3-二羟基-1,4-吩嗪二酮正极材料,并展示了2.5 V的高电压和300 mAh/g的高比容量,其比容量超过了现有商业化无机正极材料。本文不仅提供了一种极具竞争力的电化学储能材料,并且对其他有机电极材料的开发和改性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School of Chemistry, Beiha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1, China;2.School of Physics, Beiha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1, China;3.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pace Power Technology, Shanghai Institute of Space Power-Sources, Shanghai 200245, China)

分享按钮